医院门诊排班一览表
(注意:医院业务调整,个别医务人员门诊排班情况会做出微调,请广大患友扫医院官方 一、中医病因学说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中医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世尊其为“医圣”。他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后世以张仲景的这段话为基础,将病因概括为三大类,即外因、内因、其他原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内因包括七情所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其他因素包括外伤和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1.外因——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的概念源于“六气”,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它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在正常的环境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包括六气太过(如夏天热极、冬天寒极),六气不及(如暑天不热或冬天不冷),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季应寒而反温),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骤冷、骤热)等,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发病,这时六气就变成六淫。
六淫侵犯人体致病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①外感性六淫致病,多从体表或口鼻入侵,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头疼等感冒初期症状中医称为表证。如果表邪不能及时驱除,由表入里损伤其他脏器可使病情加重,如感冒加重侵犯肺脏可以转变为肺炎。像《素问》中说:“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说明了外邪侵犯人体之后会呈现出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②季节性六淫多与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有关,多是由于各个季节的主气过盛而形成淫邪致病。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③地方性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不尽相同,例如夏季南方偏湿热,而北方偏干热,所以同样的季节会导致不同的疾病。中医认为同样的疾病因为地域的差异,病因和用药也不相同。如夏季感冒北方多为暑热,南方则多为暑湿。
④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单独致病,也可兼夹致病,如夏季暑邪可以单独致病如暑热,也可以和湿邪相合致病为暑湿。
⑤转化性六淫在致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其征候的性质可以发生转化,例如寒邪入侵本身体质偏阳的人,正邪抗争于里就会发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
夏季易感邪气:
夏季引起疾病的邪气是哪几种呢?古人告诫我们“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一提到夏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暑热,昼不得安,夜不得眠,故暑气是夏季的主气,暑邪为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天的气候不只是炎热,而且十分潮湿,所以湿气是长夏的主气,湿邪为长夏的主要治病邪气。盛夏暑热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而长夏的湿热则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是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在夏天发生。暑邪纯属外邪。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那么暑邪伤人,多会出现一系列热性的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舌红、脉象洪大等。
②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阳会呈现出向上、向外的状态,即升散。所以当暑邪侵犯人体时,人会头晕、心烦,甚至突然昏倒,这就是中暑。向外,是说暑邪多从皮肤毛孔侵犯人体,导致毛孔开泄,大汗出。汗属于人体的津液,汗出过多则会导致津亏液伤。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仅伤津液更伤心气。“气随津脱”,所以夏天大汗后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
③暑多挟湿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称为“长夏”,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而潮湿,如果暑邪常兼挟湿邪而侵犯人体,而此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多喜欢待在凉爽的地方,如长居空调房,并贪食生冷,所以发病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外,还常见四肢无力、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不爽等湿邪内阻的症状。
TIPS3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气逐渐减弱,雨水较多,水气蒸腾而上,空气潮湿,故长夏为一年之中湿热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是由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之地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或先天就属于脾阳虚损体质,或过食生冷损伤脾气,使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停聚在体内,形成一种病理状态。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①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的意思。湿可以理解为体内有了多余的不正常的水液,不能排出。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人体感受湿邪之后也会出现“重”的表现,比如头重如裹,如负重物,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是人感受湿邪之后会有秽浊不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产生。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女性感受湿邪后导致异常的带下分泌物,质黏腻而味腥臭等,湿邪致病可出现多种秽浊症状。
②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是体内不能正常代谢的水分,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所以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就会阻碍气机,影响肝、脾、肺、胃、大肠、膀胱等一系列脏腑的气的升降运动,出现气短、烦闷、小便短涩不利、大便排出不畅等症状。
③湿性黏滞、弥散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的性质为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邪侵犯人体出现的病症多黏滞而不爽,比如湿积肠胃,可见大便黏腻而不爽,如夏季肠炎、菌痢;湿积为痰,就会出现痰黏,胸闷;湿阻膀胱,会出现小便淋沥不尽。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遗留在人的身体上不易离去,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温病、慢性湿疹等。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阴位”,即人体的下部。湿邪为病,最易侵犯人体的下部,因为湿与水同类,火炎上而水流下,故湿邪有下注特点,出现的症状也多见于下部的症状,例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小便淋浊、大便泄痢,带下、脚气等。正如《黄帝内经》中说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2.疠气
疬气,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对此中医早有详细记载。明代名医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就是说疠气是一种自然界的毒疠之气,与普通的六淫邪气不同,它具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较急、病情严重、一气一病(即一种疠气导致一种传染病)、症状不同的特点。
疠气的发生是很多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包括气候、环境、饮食及社会因素等。气候因素,就是指天气的反常变化,例如酷热、严寒、久旱、洪涝等;环境及饮食因素,是指空气、水源、食物等受到疠气的污染;社会因素就是指社会动乱、战争,以及政府对疫病的预防工作不完善。
夏季是疠气流行的季节,因为夏天气温高而潮湿,非常有利于病毒及各种微生物的繁殖和扩散,污染空气、水源和食物,这些物质再被人类摄取,就会感染疠气。所以,人们在夏天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暑但不能过分贪凉,注意饮食的卫生,调理好自己的情志,才能远离疠气的侵害。
预防: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若用空调,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左右。
慎起居,适寒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但是避免体力过度消耗,应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
在感冒流行期间,老年人和小孩不宜过多串门或去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由于感冒不仅通过呼吸道传染,还可通过手的接触传染,所以要注意手的清洁卫生,并谢绝与感冒者握手。
衣着随凉热添减,不要睡在露天,以免受凉;夏夜乘凉莫过晚,也不要坐在潮湿的地方。
患有慢性鼻炎、咽喉炎的人易感冒,要认真进行治疗。同时,避免咽喉部被病毒感染,注意劳逸结合。洗冷水浴或游泳后要把身上的水擦干。西瓜、冷饮等寒凉的饮食不要吃得太多。
2.中暑
症状:俗称发痧,夏至以后,酷暑高温,伤人气阴,易患中暑。常见症状以高热、头痛、眩晕、心悸、恶心、汗出为主,若治不及时,可致暑邪入心,出现谵妄、昏迷、抽搐等。因此,中医认为,治疗中暑必须抓紧时机,分清主症,辨证论治。
中医把中暑分为阳暑、阴暑、暑厥、暑风四个证型:
阳暑以壮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为主症,缘于长途旅行、田野务农、高温作业等。
阴暑以身热、恶寒、困倦、脉洪大而缓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呼吸浅促、不省人事等气阴两脱征候,多因贪饮纳凉而得之,或由阳暑转化而来。
暑厥以高热、汗出、猝然神昏、舌绛脉数为主症,是暑热侵入营分、蒙蔽心包的危重征候。
暑风以高热、烦躁、猝然昏厥、四肢抽搐为主症,是暑热极盛、风从内生的表现。
从西医来讲,中暑是因高温或烈日暴晒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内科急症。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正好相等,所以,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但在强烈的阳光下照射过久,红外线能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所以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若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风,汗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也容易中暑。当然,如出汗过多,身体里水和盐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时补充,水盐代谢发生障碍,也会中暑。身体过度疲劳、体弱多病也是发生中暑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型中暑、重型中暑等类型。在高温环境下(包括室内、室外环境),逗留一段时间后,出现乏力、胸闷、头晕、心悸、口渴、多汗、体温正常或稍高,这些症状出现称为先兆中暑。如果这时不离开高温环境,症状将继续恶化,随之出现面部潮红、皮肤灼热、汗出不止、恶心、呕吐、极度口渴、脉快、血压有所下降,这被称为轻症中暑。除上述表现外,如伴有昏厥、昏迷、痛性肌肉痉挛或高热(热度可达到43摄氏度)称为重症中暑。重型中暑又分为中暑衰竭、中暑痉挛、中暑高热、日射病等几种类型。
中暑由于产生原因不同,所患症状也差异很大,可分为下列四型:
一是中暑高热亦叫热射病,主要是由体温不能发散引起,为中暑中最严重者。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可达42摄氏度)、意识模糊、昏睡、呼吸困难,严重者会昏迷、血压下降等。
二是中暑衰竭亦叫热衰竭,主要是因大量出汗引起,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不高、面色苍白、皮肤多汗、呼吸浅、脉搏弱、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症状。
三是中暑痉挛亦叫热痉挛,主要是由于过热,大量出汗,体内过多地丢失氯化钠而引起肌肉痉挛,常与热衰竭同时出现。有口渴、乏力、体温不高、皮肤多汗,突出表现为四肢肌肉痉挛,有抽筋样疼痛。
四是日射病是因日光直射头部而产生的脑部损害。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重者可昏迷,体温可升高。
易中暑人群:
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以及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肌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或室内温度较高,通风不好,容易中暑。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也容易中暑。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容易中暑。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
预防:
首先,要注意防晒。合理安排时间,最好避免在上午11时至下午3时烈日当空的时候出门,出门前最好涂抹防晒油,携带遮阳伞及帽子,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中午适当休息,室内运动要注意通风。到野外工作时,不要忘记随身携带防暑药品,最好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上草帽或安全帽,劳动一段时间时到树荫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儿,并注意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出汗过多时应补充淡盐水,少喝冰冻饮料,更不要喝生水。夏季应该坚持适当的户外锻炼,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
本条信息由医院脑病科摘录整理,更多资讯欢迎扫医院脑病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tanisfishing.com/mkqc/10442.html